建築設計(三)

建築設計(三) 藍志玟老師

課程屬性 修課年級 修課人數 課群/課程 課程與教學特色
■院系必修 二年級 65人 ■課群課程
建築系 系專業必修
●規劃目的:
    本課程旨在透過建築設計的教學,結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培養學生對於深坑文化永續韌性社區的共創概念與實踐能力,並強調多元價值觀的尊重與包容。透過學生的參與與合作,期望能夠創造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設計作品,推動社區的發展與改善,同時貢獻於實現SDGs的目標。
●課程與教學特色:
1.SDGs整合:
    課程將介紹SDGs的原則與目標,將其應用於深坑社區的建築設計中。學生將學習如何融入SDGs的要求,包括減少不平等、促進可持續城市發展、保護文化遺產等,透過建築設計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專案導向學習
    學生將參與實際的建築設計專案,以深坑社區為主題,並以SDGs為指引。透過團隊合作和專業指導,學生將運用創意和技術,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續性的設計解決方案。
3.社區參與與共創:
    本課程強調與深坑社區居民的互動與合作。學生將進行社區調研、座談會等形式的參與式設計,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和期望。透過有效的溝通與共創,學生將設計出具有社區參與性與回饋性的建築作品,並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
●預期社會影響:
    文化保育與永續發展:透過學生的設計作品,深坑文化將得到保育與再生,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學生將提出具有永續中心思想的人文關懷設計。
課程內容

將分為以下主題:
1. 了解深坑文化與社區特色:介紹深坑社區的文化背景、歷史和特色。學生將了解深坑社區的價值觀、傳統建築和文化遺產,以及面臨的挑戰和需求。
2. SDGs與可持續發展:學生將學習聯合國SDGs的基本原則和目標,特別是與建築設計相關的目標,如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發展、減少不平等、氣候行動等。這將成為他們設計過程中的重要參考框架。
3. 社區參與與共創:學生將學習與深坑社區居民進行可能的互動和合作。透過成果展等相關模式,讓學生將了解居民的需求、期望和價值觀,並將這些元素納入設計過程中。
4. 建築設計方法與工具:學生將學習建築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空間規劃、建築結構、材料選擇、可持續建築技術等。
5. 可持續設計原則:學生將學習如何將可持續設計原則應用於深坑社區建築設計中。這包括節能與環境保護、水資源管理、再生能源的整合、建築材料的選擇和再利用等。學生將被鼓勵思考建築設計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並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課程成果

    本課程將深坑文化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相結合,將全球理念具體化為地方文化保育與社區韌性發展的實踐框架。透過參與式設計,學生將居民的需求和價值觀融入建築設計,展現地方文化與國際視野的融合。同時,課程透過專案導向學習,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文化與永續發展概念轉化為可執行的創新設計。
1.永續性與文化保育設計
學生作品融入深坑文化元素與永續設計原則,提出環保與永續再利用解決方案,達成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雙贏。
2.社區參與與共創
課程過程中,透過居民調研和座談會,學生與居民共創出具實用性與文化價值的建築設計,提升社區居民參與感與認同感。
3.跨領域教育模式
課程強調SDGs導向與多元合作,培養學生應對複雜社會與環境挑戰的專業能力,成為兼具地方實踐與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
此計畫展現了教育在推動文化保育與永續發展上的強大潛力。
深坑基地調查 老師指導空間設計程序
深坑基地調查 老師指導空間設計程序
同學進行設計初稿 正評報告設計理念與深坑願景
同學進行設計初稿 正評:報告設計理念與深坑願景

1.《休憩》建築設計圖與模型—四建二B朱筱彤同學
設計概念:本次設計參考深坑街建築特色與當地文化,再將其特色融入基地內設計建築,讓此次建物支援鄰近社區居民與遊客,使方便需要的人可以即時注意到。同時增添了遊戲場,能讓附近居民帶小孩來玩耍,遊戲場中間特別種植了一棵具有標誌性的榕樹。
休憩1 休憩2
休憩3 休憩4
建二B 1121446048朱筱彤—建築設計圖與模型

2.《靜觀》建築設計圖與模型—四建二B石哲綸同學
設計概念:此次設計旨在於深坑打造一個具吸引力的觀光景點,讓騎行者和遊客有充分的理由留在此處,深入體驗深坑的文化。設計突破傳統公園以草地、樹木及起伏斜坡為主的模式,創造出更多元的景觀。廁所設置不僅服務未來停車場的遊客,還能方便前往博物館的訪客。設計的亮點是F2的空中斷橋,它成為景區最具特色的地標,遊客可直接在此欣賞景美溪的美景,並近距離感受深坑當地人的文化與生活氛圍。
靜觀1 靜觀2
靜觀3 靜觀4
建二B 1121446048朱筱彤—建築設計圖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