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推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鼓勵大學聚焦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等面向等議題,期許USR計畫在大學社會參與中扮演重要角色與推手。鼓勵發揮專業知識及創意,改善學用落差;促進在地認同與發展,進而邁入接軌國際之願景。
本校地處大文山地區,藉長期投入文化與文化資產教學研究基礎,結合在地需求以「基於文化永續發展」為主軸,援引SDGs 9.產業、創新及基礎建設、11.永續城鄉及13.氣候行動等三項指標,落實USR精神,規劃渡船頭綠色空間、老街韌性社區,強化產學多元人才培力與數位加值,推動深坑發展具文化韌性特質社區為主要目標。
問題意識與計畫目標
深坑地區清代為拳山堡日治改稱文山堡,淡蘭古道陸運和景美溪水運交會於此,是雙溪、石碇、坪林及宜蘭地區茶葉、染料等物品的轉運地。近年,渡口功能不再褪去商業集散角色,老街雖經局部整修,仍明顯處於高風險且禦災能力不足狀況,面臨文化特質與競爭力快速弱化的問題。規劃以文化為基底的空間治理,以歷史空間再現鏈結社群記憶振興產業,藉災害風險管理強化街區韌性永續經營,是深坑永續發展的關鍵需求。
計畫執行策略與作法
本計畫援引聯合國推動世界遺產的5Cs策略(可信度、保存、能力建設、多元溝通、社群參與)作為重要參考,以深坑渡船頭綠色開放空間再現,與老街發展韌性防災社區為場域主題,規劃四個分項計畫,推動文化轉譯,引領文化創生,建立韌性防災體制,運用數位技術活化加值:導入學校課程結合社區參與,和深坑在地社群共同規劃具人文精神且高智能化的韌性社區。
預期效益與關鍵績效指標
一、全程預期效益-各項內容均透過課程規劃實作
1.深坑歷史文化故事轉譯,作為凝聚地方共識文化永續的基石。
2.渡船頭綠色空間再現,連結歷史與生態環境。
3.老街防災與韌性提升,回應氣候變遷與災害風險威脅。
4.歷史空間活化再利用,建立基於文化價值優先的空間治理共識。
5.產業文化創新行銷,整合社區商圈新世代培力文化行銷。
6.數位加值應用系統建構,打造數位空間治理平台促進多元參與。
二、分年關鍵績效指標
1. 112年:重新詮釋人文資源、建構協作網絡、再現歷史空間、導入韌性社區機制、籌組產業創生、規劃數位加值平台等。
2. 113年:文化轉譯與產業加值人才培力、韌性社區與歷史空間活化再利用技術移轉、建立文化永續規劃與空間治理平台。
第三期-共創深坑文化永續韌性社區與多元加值計畫
閻亞寧
計畫主持人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文化資產保存中心主任
簡君翰
共同主持人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王偉丞
協同主持人
中國科技大學影視設計系助理教授
廖逸群
中國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
張盛權
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
張劍平
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
顏敏傑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文化資產保存中心副主任
王曉鴻
1. 黃美華深坑區公所區長
2. 黃土水深坑區農會總幹事
3. 張秀玲新北中小學家長協會文山總會長
4. 李建英深坑國中校長
5. 郭雄軍深坑國小校長
6. 黃建強新北商圈發展協會 會長/里長
7. 陳寶桂深坑商圈發展協會 理事長
8. 邱慧珠鄭福田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9. 簡振隆深坑人文工作室主任
10.盧彩鈴互動國際數位公司專案副理
一、執行場域
(一)深坑老街
老街歷史可上溯至清嘉慶年間,日治1915年將漢式土角建築,改建為具洋風的磚造亭仔腳牌樓面連棟街屋;2008年起新北市政府透過都市計畫,進行牌樓保存與風貌修復。老街目前全長約三百公尺多經營特色飲食及商品;惟傳統建築維護不易,街區整體災害風險潛勢較高。
(二)渡船頭廣場
深坑多山,既往陸路運輸較不如水路便利,貨物由可容20餘艘舢舨的渡船頭登岸運至深坑街,中正橋畔的渡船頭是僅存連結深坑各項歷史發展與產業文化歷史的重要場域。物換星移,目前渡船頭廣場為公有空地,昔日渡口與沿河拉縴路徑意象難辨,與老街的空間鏈結快速淡化。
本「共創深坑文化永續韌性社區與多元加值」計畫,針對地區需求以深坑渡船頭綠色開放空間再現,以及老街發展韌性防災社區為場域主軸,推動文化轉譯,建立文化創生環境,導入韌性的防災體制,運用數位化技術智慧綠色網絡管理活化加值;計畫以渡船頭廣場與老街為主要場域,連結在地社群共同協作。
二、聚焦議題
1. 聚焦議題
(1) 韌性和文化韌性
A.韌性社會:21世紀極端氣候導致全球環境變異,如何與威脅共存、環境共生是國際共通的重要課題。「韌性」,可以對應所面臨壓力與需求的穩健性(Robustness);遭遇威脅時以冗餘性(Redundancy)透過緩衝空間與替代機制,並藉由機動性(Resourcefulness)與效率(Rapidity)快速找出癥結與問題並進行具順序的對應;此外韌性社會具有一定的復原力(Recovery)與調和特質(Reconciliation),可協助社會永續發展。
B.文化遺產與防災韌性: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UNDRR於 2005年兵庫行動綱領已提出韌性減災的觀念,2015年仙台減災框架,指出不同行政權力機關(文資保存、都市計畫、防救災等)之間跨部門整合的必要性,強調協調權利關係人的重要性;其中,在地社群的經驗以及關注弱勢族群也一再被提及。仙台框架中亦指出,發展出文化遺產防災諸多重要觀念如調和性(Harmonization)、重建與更耐災的重建(Reconstruction and Build back better)等,在災害發生之前,預先規劃減災與未來重建的基本策略,是全球關切的重要課題。
C.文化對韌性永續的關鍵意義: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是協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動世界遺產的主要諮詢機構;2022年發布了文化與文化遺產支持氣候變遷挑戰文件,說明文化遺產和傳統知識對強化社區韌性具有關鍵意義。聯合國2020年於世界遺產公約50週年之際,也再次強調以文化遺產支持人類韌性(Resilience)、人文(Humanity)和創新(Innovation)的重要力量,在在顯示文化支持韌性永續的重要趨勢。
(2)強化在地連結
本校地處大文山區,既往和深坑地區在地社群已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本計畫藉歷史場域再現與文化韌性,串聯重要文化空間與在地生活,多次諮詢會議討論凝聚共識,各項議題皆具體回應地方永續的要求,透過多方參與協作機制與共構平台,可以更有效率的執行,從而建立以文化為基底的空間治理機制。
2.對應SDGs指標
發展永續、有彈性和包容性的基礎設施
發展高品質的、可靠的、永續的,以及具有災後復原能力的基礎建設,包括區域以及跨界基礎設施,以支援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並將焦點放在為所有的人提供負擔的起又公平的管道。 建立「深坑發展為具文化韌性特質的社區」作為計畫社會責任實踐目標。
促進包容性和永續的工業化
促進包容以及永續的工業化,在西元2030年以前,依照各國的情況大幅提高工業的就業率與GDP,尤其是LDCs應增加一倍。 (*待確認)
促進開發中國家的永續基礎設施發展
透過改善給非洲國家、LDCs、內陸開發中國家(以下簡稱LLDCs)與SIDS的財務、科技與技術支援,加速開發中國家發展具有災後復原能力且永續的基礎設施。 (*待確認)
包容性永續城市化
在西元2030年以前,提高融合的、包容的以及可永續發展的都市化與容積,以讓所有的國家落實參與性、一體性以及可永續發展的人類定居規劃與管理。 (*待確認)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在全球的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上,進一步努力。 (*待確認)
提供安全和包容的綠色和公共空間
在西元2030年以前,為所有的人提供安全的、包容的、可使用的綠色公共空間,尤其是婦女、孩童、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礙者。 (*待確認)
執行包容、資源效率和减少災害風險的政策
在西元2020年以前,致使在包容、融合、資源效率、移民、氣候變遷適應、災後復原能力上落實一體政策與計畫的都市與地點數目增加x%,依照日本兵庫縣架構管理所有階層的災害風險。 (*待確認)
加强對氣候災害的抗災能力和調適能力
強化所有國家對天災與氣候有關風險的災後復原能力與調適適應能力。 (*待確認)